當孫悟空有了兒子 我們該如何看待美式西遊? Loading...
資訊  深海區  2023-07-16
有人被劇情戳中,有人直言「毀經典」,你怎麼看?

由美國迪士尼公司出品的美劇《西遊ABC》近日同時引起東西方觀眾的關注。對於這部套用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外殼」、實際上講述當代美國亞裔身份困境的作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眾給出了不同的評價。

西遊故事很長時間以來就廣受海外受眾喜愛,除了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還被多國改編成影視、動漫和遊戲作品。只是,當這部充滿東方魔幻色彩的文學經典漂洋過海在國外落地,原有的價值和內核似乎也經歷了不同程度的「變形」。對於那些被跨文化改編的「中國故事」,究竟該持有怎樣的態度?

借西遊記背景做當代新表達

當爹的孫悟空要為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兒子發愁,戴老花鏡的觀音菩薩動不動就教育人「好好學英語」,牛魔王穿上了金光閃閃的奇怪西裝……

這部由全華裔陣容主演的美劇《西遊ABC》近日在歐美影視劇市場成為亮眼的存在,雖然劇名和西遊有關,但劇集主線其實是美國普通高中生王進的校園生活,探討的是亞裔群體在美國的生存現狀。



美劇《西遊ABC》的「中國風」海報。圖源:GJ

事實上,這部美劇並非脫胎於《西遊記》原著,而是改編自美國本土漫畫小說《美生中國人》。作品的初衷就不是遵從西遊原著,而是想藉由西遊背景做當代新表達。

這樣一部被賦予歐美文化色彩的劇集在歐美市場收穫不少好評,電影評分網站「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給出了7.1分(滿分10分),爛番茄網站則打出了96%新鮮度。

多媒體和評論網站IGN認為,這是對一個美國成長故事有趣而大膽的重新想象,結合了中國古代神話,展示出迷人的特質。

「這部青春奇幻劇將魔幻元素和青少年在現實中面對的問題融合,對亞洲人在當今美國社會的遭遇進行了溫和的審視。」在IMDb評論區,一名打出滿分的觀眾直言被劇情戳中。

也有觀眾擔心這樣一部被改編得「面目全非」的西遊故事,中國人或許很難欣賞,因為這部劇集不關乎讓唐僧師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經,也不關乎孫悟空或牛魔王,完全是新的內容、人物和情節,著重刻畫的是一個美國亞裔男孩在身份困境中找到勇氣的故事。

正如這名觀眾所說,《西遊ABC》在中國的口碑與歐美呈現出鮮明反差。這樣一道「美式菜肴」似乎並不適合「中國胃」,在豆瓣網的得分只有5.9分(滿分10分)。

「看了四集,簡直極品,中國神話故事完全是附帶,講的還是美式陳腔濫調那一套!」「是我看過最爛最尬的西遊題材劇,沒有之一!」「以為是魔幻劇,結果是校園劇,不倫不類。」「拍得挺好,下次不要再拍了」……對於一些中國觀眾而言,這部作品和記憶中的西遊故事相去甚遠,「走樣」嚴重。

中國古典名著海外改編「常客」

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在海內外皆有著極高的人氣和傳播力,不僅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還衍生出遊戲、影視和動漫等各種形式的產品。而「出海」后的《西遊記》也因地域、文化等差異,被賦予了不同的色彩。

在《西遊ABC》之前,海外創作者就已經多次將目光投向《西遊記》的本土化改編,日本就是最早對改編《西遊記》投注極大熱情的國家。

1978年,由堺正章主演的日劇《西遊記》播出,在日本掀起一陣收視熱潮。這一版《西遊記》雖然在內容上較為忠實原著,卻選用女演員夏目雅子飾演唐僧,而沙僧也被設定為日本妖怪河童。對這些「顛覆性」的改編,當時的中國觀眾坦言一時難以接受。



日劇《西遊記》把唐僧變成女性。圖源:GJ

不過,日劇《西遊記》在被英國廣播公司引進后,在歐美國家廣受歡迎。1988年,日本又推出《哆啦A夢:大雄的平行西遊記》,對《西遊記》做了動漫改編的嘗試。之後,靈感來自西遊故事的《七龍珠》系列動畫也在海內外獲得了市場和口碑。

日本的鄰國韓國對《西遊記》的二次創作同樣貢獻不小,但似乎更傾向於將西遊故事同流行文化和現代元素融合。例如,2017年韓國推出取材於《西遊記》的周末連續劇《花遊記》,講述齊天大聖孫悟空與三藏法師陳善美在2017年惡鬼猖獗的黑暗世界中尋找光明的故事。而至今已經播出九季的《新西遊記》,則是一檔戶外綜藝節目。

歐美國家創作者也對改編《西遊記》傾注了獨特的想法與創意。2001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推出迷你劇《美猴王》(又名《失落的帝國》),觀音菩薩和唐僧等人上演了感情戲。2017年,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和網飛公司推出合拍劇集《新猴王傳奇》,原著中憨厚老實的沙僧「性轉」成了略顯神經質的女性。

雖然改編的形式和內容五花八門,但不可否認,《西遊記》這部古典名著對不同的文化有著相同的持續吸引力。談及原因,在線問答網站Quora的一條高贊回答指出,《西遊記》在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地位,猶如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的作品之於歐洲,持續影響著中國文化。小說融歷史、神話、傳奇於一身,豐富的主題和內容適合不同文化拿來進行本土化改編。

視頻分享網站Bigthink則認為,很多海外受眾喜歡《西遊記》,往往是被孫悟空這個極具戲劇張力的角色「圈粉」。孫悟空所具備的樂觀主義態度、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和反抗精神,能在全世界引起共鳴。

優秀改編作品接受時間考驗

隨著各國間文化交往日益頻繁,越來越多中國文藝作品正在走向世界舞台,成為各國進行跨文化改編的原著「腳本」。其中,既有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如1998年好萊塢推出的動畫電影《花木蘭》,也有中國當代文藝作品,如即將於美國流媒體平台網飛上線的中國作家劉慈欣的經典科幻小說《三體》等。背後映射的,正是「中國故事」在國際範圍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韓國戶外綜藝節目《新西遊記》海報。圖源:GJ

只是,囿於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巨大差異,一些「中國故事」的跨文化改編很難令海內外受眾都接受和叫好。對於這一現象,究竟該如何看待?

有分析指出,雖然跨文化改編有利於中國文化輸出海外,但考慮到經典文學作品在跨文化交流和塑造國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改編過程中要把文藝作品的精神內核和傳統精髓置於首位。在不背離核心價值的前提下進行適度改編,才能在保留「原味」的基礎上,為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面對跨文化改編作品,觀眾也應該更新審視的眼光。學者何成洲表示,跨文化的改編「往往不是為了再現原著的生活場景,傳達原作者的意圖,而是為了向本土觀眾講述一個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故事,改編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自身文化的問題。」對待經典作品的改編,應該有包容的胸懷。

「什麼才是好的改編,影視作品本身和它對原著的『忠實度』哪個更重要?這個問題有一定的複雜性。」在線書評網站Book Riot一篇名為《我們想在對文學作品的改編中看到什麼?》的文章寫道:「優秀的改編往往會在忠實原著和成為一部獨立藝術作品之間找到平衡,在尊重原著內核的前提下,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來講述故事。在文化背景不同的情況下,改編者更應挖掘原著中主題或內容的永恆性和普遍性,保留原著要義,以一種新的眼光,為主題注入新的內涵。而優秀的改編,往往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出品 深海區工作室